卑南族卡地布部落→白玉瀑布→知本森林遊樂區→卑南族建和木雕村→蘇巴陽部落【巴古崙岸】→大南橋→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東興社區、魯凱石板屋、原民風味美食】→我自然生態自然農園

原創藝術工坊介紹:九鳥陶燒工作室(排灣族)

臺東卑南鄉裡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四處散居,擁有多元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在知本火車站附近的卑南族卡地布部落,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部落風情與體驗,7月小米收穫祭,是部落最大的慶典,下午青年們跳著勇士精神舞遊街,夜間則以傳統歌舞歡慶豐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杭菊花開,部落內一片金黃菊花海飄香;12/26到隔年1/1的大獵祭,是卡地部落古時完成戰祭後所衍生的祭儀。位在知本火車站附近、同為卑南族聚落的建和部落,原名「射馬干部落」,擁有 「木雕村」的美稱;位於蘇巴陽橋大南國小附近的東興社區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是臺東縣內唯一魯凱族生活區,每年7月舉行的收穫祭還能盪鞦韆,這可是魯凱族男女訂情的方式,相當有趣刺激。

除了體驗不同族群的原民風情外,在知本溫泉區泡溫泉放鬆身心後,再到知本森林遊樂區裡,漫步在參天的樹林中吸收滿滿的芬多精、做涼爽的森林浴、走走路流流汗,就是最有益身心的天然三溫暖,也彷彿更接近原住民的祖靈,接受更多的祝福與保護。

▽▲▽▲▽▲▽▲▽▲▽▲▽▲▽▲▽▲▽▲▽▲▽▲▽▲▽▲▽▲▽▲▽▲▽▲▽▲▽▲▽▲

卑南族卡地布部落


卡地布部落位於以溫泉馳名的知本,在卑南族語『卡地布』(kaTipuL),意思是「團結」或「合併在一起」,清朝時期依漢人發音取TipuL,因而轉譯成『知本』。
原本漢化極深的卡地布部落,在本土神父增建次的努力下,重拾舊日傳統,恢復青年聚會所(巴拉冠),並結合部落長老,組成「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舉行失落多年的少年猴祭、狩獵祭、除喪祭、祈雨祭;今天陸發安的祖祭,每年清明假期知本部落皆由祭司長率眾前往舉行傳統儀式,至於建和部落原本就有到陸發安祈雨的習俗,因有感於卡地布部落受到天主教影響,因而祖祭便獨自舉行。

版權所有
:雅虎資訊 /

▽▲▽▲▽▲▽▲▽▲▽▲▽▲▽▲▽▲▽▲▽▲▽▲▽▲▽▲▽▲▽▲▽▲▽▲▽▲▽▲▽▲

白玉瀑布

 景點特色

 白玉瀑布位於往樂山的產業道路上,由忠義堂附近的產業道路往樂山方向行走,瀑布高約50公尺,由產業道路可見全景,沿瀑布而上,建有登山步道。白玉瀑布入口附近有一條小路可上樂山,由山頂可鳥瞰知本溫泉全景。

類別 生態保育        親子之旅        地景之旅        賞鳥之旅
 適宜節令  1~12月四季皆宜
 地  址  知本大飯店附近
 電  話  (089)381~368
 傳  真  (089)381~369
 管理單位 卑南鄉公所
 開放時間(平日)  24小時全年無休
 開放時間(假日)  24小時全年無休
 建議停留
 時  間
 30~90分鐘
 官方網址 http://www.beinan.gov.tw
 地  圖  >GOOGLE MAP
 附近交通 自行開車、騎乘機車或腳踏車:
由台東市轉台9號省道(中興路六段),往知本方向前進,循指標行駛即可抵達。
搭乘公車:
在台東市搭乘往知本方向鼎東客運班車,在忠義堂前下車。


版權所有
:台東縣政府

▽▲▽▲▽▲▽▲▽▲▽▲▽▲▽▲▽▲▽▲▽▲▽▲▽▲▽▲▽▲▽▲▽▲▽▲▽▲▽▲▽▲

知本森林遊樂區

景點特色

茂盛的森林是精采豐富生態資源的天堂,無數的魚類、鳥類、蝶類、昆蟲、兩棲爬蟲和其他數不完的野生動物,種類與數量都頗為可觀。

園區裡著名的好漢坡步道,長度雖僅有300多公尺,但落差卻有150公尺,共有792個步階,坡度陡峻,坡度陡峻,因而得名,也因此使旅程更加令人難忘。爬上好漢坡,在十字路口有「千根榕」奇觀,大榕樹右側的密林中,經常傳來台灣獮猴的叫聲,眼尖的人可以窺見牠們灰褐色的身影。再往上走榕樹步道旁的榕樹林裡也有牠們的蹤跡,這是台灣觀賞獮猴最便捷的棲息地

知本山莊外的花園可欣賞優雅的蝴蝶蘭花,年初有盛開梅花及其它四季花卉可供欣賞,蝴蝶蘭花期過後是當鳥和賞蝶的季節,置身其間,即使只是想像,也有如童話故事般的令人神往。

知本森林遊樂區的出口是橫跨知本溪的觀林吊橋,婀娜懸垂兩岸,站在橋上任由微風吹拂充滿芬多精的身心,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 

類別 生態保育        親子之旅        賞花之旅        賞鳥之旅
 適宜節令  1~12月四季皆宜
 地  址  950 知本溪中游造林地為主(台東縣知本鄉溫泉村龍泉路290號)
 電  話  (089)510~961
 傳  真  (089)510~285
 管理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
 開放時間(平日)  07:00~17:00
 開放時間(假日)  07:00~17:00
 建議停留
 時  間
 30~90分鐘
 官方網址 http://taitung.forest.gov.tw/taitung/zhiben/main.htm
 地  圖  >GOOGLE MAP
 附近交通 自行開車、騎乘機車或腳踏車:
從台東市接中華路走11號省道南行,沿指標行駛即可到達知本,再沿指標行駛約6.5公里即可到達知本森林風景區。
搭乘公車:
從台東乘坐開往內溫泉的鼎東客運班車,在知本森林風景區下車即可。


版權所有
:台東縣政府

▽▲▽▲▽▲▽▲▽▲▽▲▽▲▽▲▽▲▽▲▽▲▽▲▽▲▽▲▽▲▽▲▽▲▽▲▽▲▽▲▽▲

卑南族建和木雕村

走入建和部落,最醒目的莫過於入口處的一隻神鹿與公主含情脈脈的雕像,昂然矗立的模樣已成為建和部落的精神象徵之一。

建和原稱為射馬干,有「山谷之中」的意思,大約300多年前從中央山脈遷居至知本。走在建和社區的街道,繪有神話故事或生活圖紋的景觀牆、石板創意桌椅,皆出自於部落裡的藝術家的創作,有如一座開放的公共藝術空間,因此曾獲選為全國十大傑出社區的榮銜。1998年在文建會的補助下,設立了「建和木雕藝術村」,以漂流木作為美化社區的主要雕刻材料。著名的原住民雕刻家也是部落頭目哈古(漢名為陳文生)亦成立木雕工作室,致力推廣原住民的手工藝和藝術,為族人的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

位於達魯瑪克鄰居的卑南族,文化上也深受魯凱族的影響,表現在祭典上就是在豐年祭典中也出現盪鞦韆的活動,這是其他卑南族未曾出現的習慣。

建和部落的祖靈屋(各式祖靈屋)

46.jpg

在kasavakan部落裡面,沒有任何西洋教堂,居民除了與漢人共拜敬山宮的太陽公外,還有自古傳下來的祖靈崇拜信仰儀式。祖靈屋是族人供奉祖先的地方,族語稱為「軋路瑪岸」 (KA LUMA'AN),每年兩次祭儀都要舉行儀式。祖靈屋在kasavakan還有十座,每個氏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祖靈屋。

陳文生頭目家祖靈屋:與年祭有關的各種公眾祭祀都由頭目家主持。每年稻米、小米收割後, 必先送到祖靈屋去拜謝祖先後才可食用,頭目說祭拜的神包含天神、地方神、農神、道路神、祖先神、祖先之巫師 、戰死之勇士等。祖靈屋沒有很大,是由竹子搭成的小屋,內部陳設簡單,左上方設木架,供奉兩把祭祖的小米,前方有一火塘,是拿來升火用。建和的小米祭常在七月十五日以後,日期先由大家討論,最後再由頭目決定,頭目若做惡夢或有族人去世則延期。           
43.jpg  

謝吉朗頭目家祖靈屋:供奉過去為部落作戰的勇士,負責管理與戰爭及出獵有關的祭祀。
秋千之源祖靈屋:製作秋千家族的祖靈屋。
資料來源:建和國小 董孝華老師

版權所有:雅虎資訊 /     /      

▽▲▽▲▽▲▽▲▽▲▽▲▽▲▽▲▽▲▽▲▽▲▽▲▽▲▽▲▽▲▽▲▽▲▽▲▽▲▽▲▽▲

蘇巴陽部落【巴古崙岸】

東興 ( 達魯瑪克 ) 的魯凱族部落旁一個小而美的 "阿美族部落叫巴古崙岸部落"。該部落人口雖然不多,但在豐年祭舉辦時儀式卻簡單隆重,尤其會場全部採用茅草、竹子古法製作。

▽▲▽▲▽▲▽▲▽▲▽▲▽▲▽▲▽▲▽▲▽▲▽▲▽▲▽▲▽▲▽▲▽▲▽▲▽▲▽▲▽▲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東興社區、魯凱石板屋、原民風味美食】

taromak(達魯瑪克)是魯凱族群居的東興村,也是台東縣內唯一魯凱族生活區,又稱大南魯凱,有特殊的族群文化藝術展現, 值得來趟部落之旅。數百年來一直依傍著大南溪山林,與屏東霧台鄉的魯凱族常有婚姻往來,語言也大體相同,兩部落間應有共同的祖先。走進達魯瑪克部落,最先看見的是入口處不遠的守護神,據達魯瑪克的資深解說員王文賓表示,魯凱族人的守護神可分為家屋型,以及守護全村山林的部落型守護神,而入口處的石雕神像便是標準的部落型守護神。

魯凱族的社會組織與排灣族非常相似,是建立在土地制度和長男繼承上,織布、編籃 、木雕等藝術表現非常細緻傳神,每年七月舉行的收穫祭,最大的特色是體能競賽活動,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盪鞦韆。整個收穫祭活動首先由頭目帶領族人前往taromak(達魯馬克)守護神處祈祀,並點燃火把將守護神引領到活動地點,同時挨家挨戶傳遞,有著薪火相傳的意義。隨後頭目以小米和檳榔等祭品分別到事先立好的高聳鞦韆架四角祭祀,祈求上蒼與祖先保佑收穫祭平安順利。

taromak(達魯瑪克)是受山神眷顧的部落,卡帕里瓦舊社為大南魯凱族在遷徙史上,所能追尋最古老的一個遺址,約建於三百多年前,因天災及人禍,使文物遭嚴重破壞,目前家屋的格局及石板砌的牆體尚存,卻不完整,但仍可窺見繁榮一時建築文物。

位於卑南東興村內桑樹溪又名清水溪,有清涼的溪水,多樣性的生態,有可戲水的深潭,可攀爬的岩石,是一個相當適合溯溪的地方,也是夏天玩水的好去處。

如果是團體安排的部落之旅,達魯瑪克的頭目古明德將親自穿著傳統服裝,出來迎接旅客,當場祈求守護神保祐這群旅客,借以讓旅客見證魯凱族人的傳統習俗。進入部落後,大南國小的文物館也收集了一批魯凱族的生活用具,從雕刻、刺繡、石版畫到陶壺應有盡有,再配上解說員詳盡的解說,旅客更可深入體會部落生活的種種點滴。

類別 地景之旅        親子之旅        原民部落之旅
 適宜節令  1~12月四季皆宜
 地  址  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東園一街120號
 電  話  (089)380~941
 傳  真  
 管理單位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
 開放時間(平日)  24小時全年無休
 開放時間(假日)  24小時全年無休
 建議停留
 時  間
 30~90分鐘
 官方網址  http://www.beinan.gov.tw
 地  圖  >GOOGLE MAP
 附近交通 自行開車、騎乘機車或腳踏車:
由南上北下者轉台9號省道(中興路六段),約383.8KM時,在新園橋旁之道路(東園一街)直走即可看到。
搭乘公車:
在台東市搭乘往知本方向鼎東客運班車,在新園橋下車。


引用自:  / 台東縣政府

 ▽▲▽▲▽▲▽▲▽▲▽▲▽▲▽▲▽▲▽▲▽▲▽▲▽▲▽▲▽▲▽▲▽▲▽▲▽▲▽▲▽▲

 九鳥陶燒工作室

台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族群,除了上面所介紹的卑南族、阿美族和魯凱族以外,其實排灣族也以豐沛堅忍的原生創造力,燒煉出最具排灣底蘊的陶藝創作。

title_01-12.gif 
12.jpg

九鳥陶燒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在蜿蜒繚繞的山林間。人稱「阿亮」的廖光亮老師 ( ZudweyI Ruvaniyao ) 是屏東牡丹的排灣族人。走上創作的起點,是為了找尋自己的根與排灣族的傳統文化,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創造原住民發聲的聲量與管道。2002年,阿亮老師於台東初鹿成立了九鳥陶燒工作室,工作室取名為「九鳥」,其實是當地地名新班「鳩」的拆解,「陶燒」則希望效法日本「志野燒」等著名陶藝文化,讓九鳥陶燒一如這些遠具聲名的陶藝創作,淵源流長,代代傳承。

 阿亮老師專注地用排灣族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存在,從傳統文化擷取養分,轉化成為新的表達方式。創作在形式上擅長呈現陰陽兩性的二元對話,然其更深層的內涵意義,其實是反映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從找尋相互依存 的協調,到不著痕跡地交融。早期採用排灣族的傳統元素與薰燒技法,現在漸漸以簡單的線條呈現純粹與變化,除了技法上的進步,更有隨著心境與概念而產生的「質變」。釉彩變化則常以漂流木灰釉為基底,在高溫1200度的窯燒之後,顏色千變萬化,氣氛樸質自然。近來投入柴燒的鑽研,在自然的色澤中,探討更為深層的各項議題。

 「創作,是為了要找到回家的路。」這個「家」不只是實質上對「家鄉」的渴望,更是成就內心圓滿的一段距離,透過陶藝,慢慢靠近。九鳥陶燒也搭起一座橋,不僅書寫出藝術成就,更讓原鄉子弟回到故鄉工作,無形中,引 領更多孩子回家。深居山野的九鳥陶燒,就這麼在山林間,從無到有,以傳承之姿,創作不輟;以吶喊之姿,勾勒出排灣的魂與夢;以蛻變之姿,裊裊燒出部落的生命力。

 部落格:台東布送學會/九鳥陶燒工作室

地址 台東縣卑南鄉新班鳩42號(參訪工作室請事先預約)
電話 089-570550
營業項目 陶杯、陶碗、花瓶、裝置藝術創作、陶藝創作
網址 www.boosong.org.tw

「創作,是為了要找到回家的路。」想找排灣族的陶藝品也可在風味館看見廖光亮老師的作品

*九鳥陶燒工作室作品:

逐鹿(名片插)

sp_12-1.gif  

小鹿造型的名片插,一個又一個地擺著,像是彼此在相互追逐。自古「鹿」有象徵帝位、權勢的含義,各路英雄逐鹿中原;然而,不斷被現代潮流追逐的我們,此刻 是否只想重回自然的懷抱,逐「鹿」天地之間?九鳥陶燒工作室位於卑南鄉初鹿村,周圍地名包括初鹿、鹿野與鹿鳴橋,都顯示土地與鹿這種動物的親密性;因此設 計了以鹿為形體的作品,刻劃上原住民圖騰,表達對自然環境與文化典故的崇敬。

酋長之杯

sp_12-2.gif 

象徵尊貴身份與地位,採天然釉藥。兩側綁上土地之珠,能帶來財富,表面用刀子裁切,留下紋路,燒後透過釉的流動,展生美麗的線條與色彩變化。

會說故事的杯子系列

sp_12-3.gif 

結合琉璃珠與陶,融入排灣族傳統的琉璃珠文化,每個杯子的紋路,都呼應了珠子。透過杯子做連結,以此了解排灣族的文化。

引用自:logo.jpg  

arrow
arrow

    taiwanp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